English

在宇宙天地里遨游

2000-11-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振辉 我有话说

对波兰女诗人、199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维维瓦娃·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我国的读者也许还不很熟悉。我在翻译这位在西方早已有着广泛影响的诗人的作品之前,虽然看过一些波兰方面有关她的论著,但对她的诗歌的精髓依然不能深究。希姆博尔斯卡一生发表的诗歌作品不多,我原以为翻译她的作品就像翻译那些只是抒发一点个人感情,表示一点寻常的爱憎的常见之物那样,不是什么难事。但我真一进入她的诗歌天地,便立即感到她那不同凡响的艺术才华令人震惊。诗人善于驾驭她的想像的翅膀去遨游天地古今和广阔无垠的宇宙世界这在当今的诗歌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

此外诗人还把着眼点对准当今各种纷纭复杂的事物,大自宇宙空间小至地上的虫蚁都无不是她注目的焦点。天空无处不在,但它表现的形式却不一样,它/是一堆碎屑,散乱不成形/它重岩叠嶂/它在宇宙中游弋,不时还吹起一阵微风,闪着亮光/。水在地球上也无处不在,/你的各字飞到了所有的地方,我就是对它喊一万遍也喊不够。/圆周率的数字更无穷尽,/数字兀令人惊奇,三点一四一,所有它以下的数都只是开始。/对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如生和死、爱和恨、娱乐、绘画和旅游等,她也无不涉猎。她不时从南斯拉夫人和土耳其打过仗的镰刀广场来到了曾经被希特勒的飞机狂轰滥炸的格尔尼卡——卢诺,又从格尔尼卡——卢诺来到了美国的珍珠港和日本的广岛,然后又来了巴黎的卢浮宫。在周游世界之后,诗人在什么地方见到了一只活蜘蛛,她告诉人们,/要让它那活了千百万年的脑袋安稳地躺在我们的肩膀上/,她知道这种小小的生物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千百万年,要好好地爱护它。这是现代人的广阔视野,是文明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所达到的境界。我们不仅要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而且要认识星星和整个宇宙,不仅要知道当今,而且要追溯生物的远古,知道人类和人类社会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

但诗人并没有停止在单纯反映宇宙世界的各种现象,她还以其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她在一次答记者问时曾经表示,对什么都要多说几个“不知道”,多问几个“为什么”?牛顿和居里夫人因为多问了几个“为什么?”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开创了新的时代。/为什么我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我正好在地球上?为什么在一颗小星(指太阳,诗人认为太阳在广袤的宇宙中只是一颗小星)旁?为什么那么多世纪我都不在?/这是一些多么重大的课题,有待我们去进行研究。诗人认为,面对宇宙和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就是一块小小的石头,我们对它是否已经了解透了?未必。/我敲响石头的大门,说,是我呀!请让我进去!我听说里面有许多空着的大厅,再漂亮也没有用。/石头说,那些大厅虽然是空的,但里面没有你呆的地方。它也许很漂亮,但不是你那贫乏的趣味所欣赏得了的。/在诗人看来,各种事物也都是相对而存在的,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产生变化。比如仇恨,/它最初代表过正义,后来它我行我素,才变成了仇恨。/死者延续至今的永垂不朽,是因为记忆为他们付出了代价。不稳定的货币价值,谁都会有一天失去他的永垂不朽。/在我们看来是“猜得很对”,“理解”,“深刻的信念”和“事物的本质”的东西却原来是“乌托邦”,我们没有进行实地调查之前,对什么都不能轻信。这是多么既具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深度的至理明言。西方评论家认为希姆博尔斯卡是一位哲理诗人,她的哲理论及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而且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诗人善于运用象征、讽谕和黑色幽默等手法反映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迁,她的每一首诗都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充分表现了西方现代派的诗歌特点,但因诗人创作的视点高,视野广阔,她又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派诗人,所以我将她1996年在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奖时发表的一篇授奖词的题目《诗人和世界》作为我的译本的题目,是符合她的本意的。我的翻译已交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读者以后读到她的诗歌,定能得出更多的思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